1. 0
  2. 1
  3. 2
  4. 3
  5. 4
首页 > 正文

新时代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作者:秦冬杰 时间:2022-05-07 点击数:

新时代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秦冬杰

(山东警察学院,济南 250200)

 要:公安院校肩负着公安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改进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从教师层面来讲,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在于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提高教师思政水平两个方面。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要从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素质、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切实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等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公安院校;


公安院校肩负着公安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改进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在公安院校中,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刚刚起步,仍需要公安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本文将立足公安院校,结合公安院校的特点来研究公安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问题。

一、新时代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及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在所有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客观而普遍地存在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但可能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名称会有所不同,它的内容比较广泛,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等都包含在其中。[1]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般来讲包含两种,“第一种是旗帜鲜明的直接教化,采用正面、直接的施教方式;第二种是虚以逶迤的间接教化,把教化渗透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2] 。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思政并不是刚出现的崭新事物,作为一种间接的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它一直悄无声息地存在着,只是由于其间接性隐蔽性的特点,没有人着重单独把它提炼出来,作为思政教育的一个理论来展开研究推广。国内最早提出课程思政理论的是上海的教育界,上海在2004年开启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课程改革,在这场改革中提出构建全员、全课程育人格局的理念,并于2014年首先创造性地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把一直默默存在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从幕后拉到前台,这在全国是一种创举,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提出了宏伟蓝图和发展方向,并带动了高校课程思政领域的理论研究。

目前对于课程思政的概念在学术上还没有统一的界定。“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具体的课程,而是一种“大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教育理念,“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3]要将课程思政置于“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下,充分发挥其“1+1>2”的整体效用。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高校哪个部门哪个教师哪门课程的职责,所有部门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要义不容辞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要充分发挥课堂这个主渠道的作用,以课程为载体,构建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近几年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思政课程教育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其“孤岛效应”逐渐显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矛盾凸显,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依赖思政课程教育的局面需打破,在这个背景之下,国内高校开始探索实践课程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

(二)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的应然逻辑

大思政育人格局即“三全育人”格局,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者的简称,是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要求。构建大思政一体化育人格局,是办好中国特色公安院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安人才的重要举措。

“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二者有机融合、互为表征、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三全育人”从宏观上把握着育人方向,对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要求进行宏观总体的把握,课程思政则从微观层面通过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贯彻落实育人方针,建立起育人的长效机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潜心挖掘课程的思政资源,有机融入教学中,构建起与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课程生态共同体,践行“三全育人”的具体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课程思政与“三全育人”在理念要求、实施内容上协同一致,所追求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其教育方式以及教学效果具有互补性,二者同向同行,共同着力于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发挥育人合力。“三全育人”为公安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学理支撑,课程思政的实践打通了“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引导公安院校把工作的重点落在立德树人上,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对公安人才的新要求新需求。

(三)新时代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公安院校是培养公安领域高等人才的主阵地,作为高等学历教育院校,其发展必须纳入全国高等院校之列,遵循共同的规则,这是公安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共性所在。但公安院校培养的高等人才是将来要进入公安队伍的人民警察,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又使其具有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特性。因此,从共性与特性这个角度而言,公安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就具有了二重必然性。

在全国公安院校中,专业课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重大概在60.1%左右,因此,“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是课程思政这一系统工程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部分。要立足公安学科特点,科学设计,统筹协调,调动各方积极性,扭转目前专业课程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德行培育的状况,创新公安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充分发挥专业课堂主渠道功能,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有效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瓶颈,真正做到各门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才能确保公安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这一系统复杂工程开展得卓有成效。

二、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分析

在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和实践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难题,我们要及时分析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矛盾所在,厘清难点和问题,深刻剖析,探讨解决的出路。由于篇幅所限,笔者主要从教师层面来对公安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做一分析。

在公安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迫切需要解决两个问题: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思政水平。

公安院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转变专业教师的教学观念。公安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公安专业知识,更要注重价值引领,着力锻造一支“有铁一般的理想信念、铁一般的责任担当、铁一般的过硬本领、铁一般的纪律作风的公安铁军”,这也正是公安院校课程思政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但目前在公安院校教学中,大部分专业教师都陷入这样的认识误区:专业知识是绝对客观中立的,与价值无关,专业课教师要坚持科学的绝对客观,只要把专业知识教给学生即可,只要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办案会办案就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队长的本职工作。根据调查统计,仅有不到20%的专业课教师会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但同时,专业课教师又是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一要素,对学生的思想言行和价值观形成影响至深。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一方面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意识缺乏,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而专业课程思政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灵丹妙药。

提高教师的思政水平是公安院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另一个关键点。因为专业课教师在专任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较大(60%以上),长期以来专业课教师中重专业轻思政的观念又根深蒂固,因此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在于专业课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师能否转变观念,能否提高思政水平都将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能否实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至少需要具备两方面的能力:一是自身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即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即实际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能力。而这两方面正是专业课教师所欠缺的,一方面专业课教师缺乏思政教育理论的系统培训,导致其思政知识储备不足,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高,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很难提炼出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难以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不露痕迹,进行渗透式的教育。要克服这两个困难需要专业课教师不断学习和积累,也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

三、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素质

1.转变教师观念

转变专业教师观念,使其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公安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任务。公安院校的教师既是人民警察又是高校教师,双重身份属性使其有别于普通院校的教师,人民警察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政教育中更要有责任和担当。在公安院校课程思政的推行过程中,部分教师可能会有不满甚至质疑,学校要通过理论学习、研讨交流、培训讲座等各种方式向专业课教师宣传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课程思政的意义等,让每一名老师都提高认识和觉悟,从内心接受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并在教学中自觉践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公安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实施,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公安院校的育人目标,不仅关乎学生自身的发展,还关系到整个公安队伍的建设,以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公安院校的教师要要实现知识讲授到能力培养再到课程思政的观念转变,要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教育教学、学术科研、队伍管理等各环节,做到政治建设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深化思想政治工作,突出忠诚教育,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渠道作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强化专业课程的育人导向。

2.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通过加强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的协作,提高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密切协作与配合是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对教师队伍建设需着重加强的一个方面,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联合起来协同育人,二者通过互助合作实现合作共赢。思政课教师在思政知识储备和思政教学经验上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在这些方面给予专业课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得专业课教师能够深入全面地理解并驾驭思政内容,取得预想的效果。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在思政元素的提炼挖掘方面,专业教师要在思政教师的指导下结合专业特点结合育人目标准确把握。其次,在教学方法选择上,要讲究科学有效,二者要共商共议找到最佳最恰当的方式。这个过程中需要思政教师为专业教师提供指导,遵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采取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以此提高育人效果。

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作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定期举办交流会、建立长期的课程思政小组、建立交流平台等都是比较有效的方式。

(二)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

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思政元素,这也是我们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高校中不同专业的专业课程千差万别,其蕴含的思政资源也千差万别,而且专业课中的思政资源并不是俯拾皆是,它具有隐蔽性、渗透性、随机性等特点,需要专业课教师去认识,去发掘。专业课不是思政课,不需要面面俱到地讲授思政内容,要去挖掘那些与专业课程相契合的思政元素。加深思政资源与专业课程的契合度是解决课程思政的重要问题。不同专业课程的育人追求会有所差别,需要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导向,在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时要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育人追求和价值导向,如果只是生搬硬套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思政元素,会导致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效果大打折扣,思政元素的提炼挖掘要因课程而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保障其适用性是必要前提。

公安院校是为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民警察的主要阵地,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的特殊性,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高素质警务人才为目标。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如何培养优秀人民警察。不同类型的课程围绕警察核心价值观、警察基本素养、警察专业能力培养三方面展开又各有侧重。公安院校的公共课程要在培养学生的警察核心价值观上用力,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专业基础课要着眼警察基本素养的培养,包括人文素养、法律素养、警察职业基本素养等,专业课注重的是警察专业能力的培养,警察专业能力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群众工作能力、办理治安行政案件能力、办理刑事案件能力、情报工作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等等。公安院校的专业课大多是法律类、侦查类的课程,因此其思政元素的挖掘,除了普通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思政元素外,还要依据公安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加入忠诚教育、公安英模精神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教育、宪法法治教育、警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教育等。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将挖掘出来的思政元素嵌入专业课程即可,而是要进行重构,将粗放式的漫灌教育转变为一种精细式的春风化雨般的浸润教育,变显性教育为隐形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4]挖掘出思政元素之后,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专业课教师还要潜心研究专业课的内容和特点,找到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将思政元素巧妙灵活地“基因式”植入专业内容中,做到水到渠成,不露痕迹。思政元素之于专业课,就像将盐融入汤的尝试,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让汤更有味道。

(三)切实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

1.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组织保障

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实施需要学校层面在组织建设和制度方面提供保障提供支撑。通过科学的顶层制度设计,着力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政策保障,引导指导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构建课程思政工作体系,让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方案。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督查检查。同时要明确经费支持,加强课程思政经费保障,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

2.选树示范典型,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

通过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大赛、课程思政教学比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教学名师、教学团队评比等方式选树各种类型的课程思政示范典型,树标杆,以“点”带“面”,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切磋交流,全面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做到教师人人讲思政,课程门门有思政,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通过设立示范学院(系部)、示范课程、示范课堂,通过研讨课、公开课、示范课等形式,形成课程、专业、学校三个层面试点经验,待成熟后进行推广。建立起一套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结合着各种比赛的开展,以赛促教,以赛促改,让每一位教师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来,以此调动并发挥体系中各方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合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能够长期有效发挥作用。

3.完善评价体系,提升课程思政的导向性

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监督和调控教学过程,及时了解教学中各方面情况,发现问题、判断成效,还能对教师起到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公安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大家普遍关心关注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及时科学全面来评价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从而形成评价-反馈-反思-改进的良性循环,更好地改进促进课程思政教学。到目前仍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公安院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笔者试图从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两方面来探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问题,以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导向性。

首先,关于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标准。一堂优秀的课程思政课应该做到以下三点:政治方向正确、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育人效果有效。前两点不再赘述,在这里主要探讨第三点,即育人效果有效性问题。要做到育人效果显著,课程思政教学必须做到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时代的步伐永不停歇,作为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者,专业课教师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关注时事,及时将最新的素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2020年的新冠病毒疫情就是最好的课程思政素材,不同的专业课可以选取不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公安院校中的经济犯罪侦查课程,就可以挖掘出国家生物安全、警察构筑抗疫防线等思政元素;2021年6月29日“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之后,公安院校的教师就可以结合“七一勋章”获得者崔道植警官的先进事迹对学生进行警察素养的教育。

其次,关于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方法。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的评价除了知识和技能等掌握情况的显性评价外,还要注重人生观、价值观等隐性评价。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纵向发展过程,只有综合采用各种评价方式才能得出较为客观准确的结果,一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学生、教师、社会、用人单位、第三方调查机构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二是评价方式的多元,问卷调查、网络评估、访谈交流、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听评课等;三是评价内容的多元,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效果的认可程度,对课程思政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评价,兼顾教学过程和学习成效双重评价标准,从学生到教师,从课下到课上,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四是个体评价与总体评价相结合,除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对授课中队还要进行综合评价、集体评价。

不管选取什么样的评价标准,选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都需要制度的保障,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

四、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实践,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公安院校要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抓住机遇,积极行动起来,加快公安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加强和改进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新时代公安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

[2] 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34.

[3]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

[4] 胡洪彬.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J].重庆高教研究, 2019(07): 112-120.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QIN Dong-jie

(Shandong Police College,Jinan 250200,China

Abstract: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shoulder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cultivating public security talents.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f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and promoting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is a major political task and strategic proj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the difficulty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lies in changing teachers' teaching concepts and improving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vel.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should start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changing teachers' concepts and improving teachers' quality, fully digg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various courses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effectively strengthening the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and policy guarante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警察学院·版权所有